其他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五年总体进展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简报 | 进展 | |
成果 | 2020 |
要求 | ←—— |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尤为迫切。 |
工作完成情况 |
项目首席科学家刘旭院士全面总结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下称“行动”)的实施情况:
第一,五年来的总体进展。截至2019年底,先后开展了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川、陕西、北京、天津、河北、安徽、西藏等17省(区、市)1085个县的全面普查和234个县的系统调查。抢救性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54179份,经与国家种质库(圃)保存资源信息比对,这些资源中97.7%是新收集资源。据统计,参加普查与收集工作的共有68631人次,参与人数达18万人次以上,总行程529.6万公里,走访3.3万个乡镇、9.4万个行政村,走访群众64.1万人次。
第二,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如陕西省太白县的珍稀核桃资源红皮核桃、四川省米易县的优质梯田红米、安徽省金寨县的小黄姜、浙江省的东阳红粟、河北省赤城县的赤城黑软谷、江西省井冈山市的秤砣脚板薯、福建省屏南县棒桩薯、四川省得荣县的得荣树椒、安徽省霍山县的杨三寨神韭菜、北京市延庆区的八棱脆海棠、西藏自治区巴宜区的光核优质黄肉桃等。这些优异的种质资源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第三,增强了社会的全面保护意识。通过编制简讯、建立网站、媒体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意义,提高各级政府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投稿各种报刊503篇,自媒体宣传2545篇,各级门户网站宣传1588篇,电视广播报道6246次,制作标语条幅等2.3万条,发放宣传资料207.2万份。
具体行动措施 |
1
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计划任务
2
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值得指出的是,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项目组不能对各个新启动省份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为此,项目办公室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官方网站设置培训专栏,上传培训教材、专家授课PPT和培训录音等培训资料。截至目前,2020年新启动的14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相关单位,都下载了有关技术资料,并自行开展了培训。
3
成立省级专业调查队伍,开展调查与收集工作
4
开展检查和督导,保证普查与收集质量
下一步工作具体要求 |
01
保质保量完成2020年工作任务
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川、陕西、北京、天津、河北、安徽、西藏等省(区、市)要对2018-2019年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开展鉴定评价、整理整合,对符合技术标准的种质资源编目入库(圃)保存。
2015年启动的湖北、湖南、广西、重庆等4省(区、市)的普查与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要做好考核验收准备,我们将在年底前对上述4省份进行考核。
02
加快系统调查及已收集资源的鉴定评价
03
加强技术培训及督导检查
04
开展已收集资源深度鉴定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中国种业》▼